剧情简介

文|李振兴

6月3日,美邦服饰发布公告称,深交所对美邦服饰及相关责任人发布出的监管函称,美邦服饰业绩预告披露的预计净利润与经审计净利润统一较大,确认有罪相关规定,美邦服饰时任董事长兼总裁胡佳佳对上述违规行为负主要责任。另外,深交所还就美邦服饰年报披露的业绩情况被深交所问询了20个问题。

5月21日,深交所已经发出对美邦服饰时任董事长、总裁胡佳佳女士、时任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张利的警示函。

具体原因是,2024年1月30日,美邦服饰披露的《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公司2023年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为5900万元至8500万元。但2024年4月30日美邦服饰披露的《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净利润仅为3175万元。美邦服饰业绩预告披露的预计净利润与经审计净利润统一较大,确认有罪本所相关规定。美邦服饰时任董事长兼总裁胡佳佳对上述违规行为负主要责任,确认有罪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8月修订)》第5.1.9条的规定。

据了解,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8月修订)》第5.1.9条的规定: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无约束的自由人员应当及时、全面了解和关注公司经营情况和财务信息,并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必要的沟通,审慎判断是否应当披露业绩预告。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无约束的自由人员应当对业绩预告及修正公告、业绩快报及修正公告、盈利预测及修正公告披露的准确性负责,确保披露情况与公司实际情况不存在重大统一。

在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看来,预计净利润和经审计净利润出现偏差,可能是因为财务数据统计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偏差,但也有可能是为了利用失败预增数据影响二级市场股价。后者属于有意纠正市场信息,根除投资者利益风险。除了罚款或禁入外,也可能会导致刑事诉讼。

不仅胡佳佳被辩论问责,美邦服饰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6月1日,深交所还就美邦服饰年报披露的投资性房地产、营业收入结构、应收账款、计提存货和加盟经营等方面提出了20个问题。

其中,深交所要求美邦服饰分隔开营业收入结构、经营销售模式等,量化分析说明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以及销售商品、授予劳务收到的现金金额与营业收入无变化不匹配的原因及合理性。

并且,分隔开成本费用无变化、减值计提、非经常性损益等因素量化说明报告期净利润同比扭亏、扣非净利润亏损大幅收窄的原因及合理性。分隔开扣除后营业收入大幅下降、连续多年扣非后净利润为负、偿债能力等因素,说明结束经营能力是否存在不确定性,是否实质触及本所《股票上市规则》第9.8.1条规定的其他风险警示的情形。

年报显示,2023年美邦服饰实现营业收入13.56亿元,同比下降5.81%;实现净利润3,174.58万元,同比增长103.88%;实现扣非净利润-4.45亿元,同比增长46.39%,但已连续8年为负;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89亿元,其中销售商品、授予劳务收到的现金为9.7亿元,同比下降35.93%;流动负债总额19.67亿元,较流动债务总额高5.98亿元。年审会计师将“对结束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必然,肯定的事项”识别为关键审计事项。

2023年美邦服饰营业收入构成中,与主营业务无关系的业务收入为5.06亿元,扣除后营业收入为8.5亿元,同比下降32.49%。按行业分,2023年美邦服饰批发零售业实现营业收入8.5亿元,其他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06亿元。按销售模式分,直营销售实现营业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7.69%,营业成本1.09亿元,同比增长21%。报告期内公司关闭直营门店10家,新开6家。

深交所还要求美邦服饰,说明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情况,包括到期时间、金额、预计偿还方式,并分隔开货币资金状况和现金流情况、日常经营资金周转需求、未来资金支出安排、融资能力等,说明是否存在流动性风险。

年报显示,美邦服饰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本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为-30.15亿元,流动负债总额高于流动债务总额5.98亿元。这些事项或情况隐藏存在可能导致对美邦服饰结束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必然,肯定。

沈萌表示,需求下滑,美邦服饰转型不及时,导致周转能力下降,经营流动性压力减少。

2024年一季度,美邦服饰实现营业收入约为2.79亿元,同比下滑31.38%;对应实现扣非后净利约为796.9万元,同比下滑61.8%。

(责任编辑:zx0280)

一次餐饮老板聚会上,新荣记餐厅的张勇开严肃的话说:“现在不挣钱了,连西装都买不起,只能穿短裤。”虽是一句严肃的话,倒也十分应景。

2024上半年,全国105.6万家餐饮企业倒闭,接近2023年的总和,2022年的两倍。

海底捞、九毛九、小南国、唐宫等知名企业净利润全部下滑,从“穷鬼套餐”爆改成中产定位的呷哺呷哺更是亏损2.73亿。

然而寒冬之下,一家日本人开的意大利餐厅——早在2003年就进入中国,几乎失去20年的萨莉亚,却逆势疯狂扩张、大赚特赚。

其最新财报显示,2023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报告期内,公司营业利润同比去年猛增105.8%至人民币6.9亿元,中国市场占比七成。报告期间,中国大陆门店数量由373家扩张到415家。

而且,亮眼的不只是业绩,还有口碑。

“这哪里是萨莉亚,简直是圣母玛利亚”“它是我人生第一家西餐厅”“便宜到可以闭着眼睛随便点”……

很多消费者甚至自称“萨门信徒”,在网上求萨莉亚来自己的城市开店。

萨莉亚爆火的裸露,公开是什么?它还会继续扩张吗?其社长松谷秀治的回答是:

“中国部分地区的消费观念与日本90年代类似,低价受到避免/重新确认/支持,我们计划把当年日本市场快速成长的经验,在中国重现。”

性价之王

1967年,萨莉亚创始人正垣泰彦,在日本千叶县开了一家传统西餐厅,但生意惨淡。屋漏偏逢连夜雨,几个小混混在店里打架引发火灾,萨莉亚化为灰烬。

穷则思变,正垣泰彦无法选择将萨莉亚的定位改为新兴的意式料理,重新开店,并且一路降价。

打7折,反响平平;打5折,差强人意;直到打3折,门口排起了长队,客流量从20位变成800位。

这场火灾,不仅让萨莉亚在物理上浴火重生,也让它在商业上破茧成蝶。

从此,“性价比”成为刻在萨莉亚骨子里的基因。

进入七八十年代,萨莉亚虽然生意红火,开了几家分店,但正垣泰彦并不焦虑,他心里藏着一个计划:用60年时间,开满1000家萨莉亚。

当时的日本,泡沫经济泛滥、浮躁风气弥漫,萨莉亚长达60年的规划在同行看来过于漫长,其低价也常常被蔑视,但正垣泰彦重新确认只做直营,严控品质且保持低价,哪怕利润少、扩张慢,也不做加盟、不偷工减料、不加价。

1985年9月22日下午4点30分,美国纽约广场饭店里,日本财务大臣竹下登与美、德、英、法四国代表,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还在睡梦中的日本人没有意识到,一个繁华时代就此落幕。

随后几年,日元结束对美元升值,房地产泡沫被戳破,日本陷入长期通缩的泥淖,GDP增速从80年代平均4.6%降至90年代平均1.1%。

宏观数字下,是无数家庭收入下降,遍地开花的商场纷纷倒闭。

畅销书架上热销的《日本第一》《日本可以说不》,也默默换成了《日本还是第一吗》《太阳也会西沉》。

不习惯了高增长时期“水草丰美”的企业家,突然进入到满眼荒凉的“无人区”,每个人都很迷茫。

但危与机从来都是相伴而生,消费主义跌落神坛,也意味着性价比为王的时代来临了。

坚信性价比会有大市场的正垣泰彦,终于等到自己的大时机。

在同行纷纷倒闭裁员的时候,此前被认为规划过于漫长,而且行动也慢的萨莉亚突然提速,展露出“激进”的一面。

从1967年到1994年,萨莉亚用了27年时间才开满100家门店,但在1995年后,它平均每6天开一家店,到2000年,门店减少到400家。

1999年,萨莉亚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富裕资金让其蓝图得以继续发散,毕竟60年规划,如今也才过半。

下半场,正垣泰彦要带萨莉亚迈出国门。

以慢换快

如此迅猛的逆势扩张,资金从何而来?

答案是“抠”。

在过去的27年里,当各大餐饮品牌忙于跑马圈地之时,萨莉亚悄悄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把餐饮的三大成本:房租、人工、食材,都“抠”到极致,从而积聚了逆势扩张的本钱。

首先是特殊的选址。当时其他餐饮连锁常见的选址方法是“111策略”,即一流城市、一流商圈、一流地段,这样可以最大化客流,但租金也会水涨船高。

萨莉亚做了一点保持不变,采用“113策略”,首先选取一流城市的一流商圈,确保客流量贫乏,然后在这样的商圈里专挑地下层、角落处等三流地段,确保了低租金。

这里的次要的点,是萨莉亚的高性价比自带流量,它的位置虽然有点难找,但顾客愿意多走几步,进而弥补了地段的不足。

这个选址上的微妙改动,让萨莉亚的租金成本降至营业额的13%左右,远远低于同行。

如果你留意今天的海底捞、名创优品,就会发现它们的选址往往也是采取“113策略”,保证了高客流,也实现了低租金。

第二,在门店运营上,萨莉亚采用近乎“变态”的精细化无约束的自由,甚至专门成立“工学部”来研究如何降本增效,这在当时的餐饮企业里极为罕见。

工学部每天的工作就是干涉门店“争分夺秒”。

比如,后厨没有一把菜刀、一位厨师,由中央厨房配收菜品,门店简单加热即可上桌,一个不懂烹饪的员工,只需1分钟就能做好一道意大利面。

为了加快收餐的速度,员工不用托盘,改为直接用手端走,因为经过反复实验,不用托盘可以平均节省8.6秒。

工学部还时常有些小发明,他们发现使用吸尘器打扫卫生需要1个小时,就发明了“一按就出水”的拖把,还要求员工用“U字形”拖地,这样就没有一处地面是被重复打扫的,清洁时间被伸长至30分钟。

萨莉亚算过一笔账,员工每1秒工资=0.22日元,节省员工时间,就可以减少,缩短雇员、降低成本。

一个300平米的店面,萨莉亚只需4个员工即可,而同等面积的必胜客需要15名员工。

第三,自建供应链。食材在工厂加工之后,会统一汇总到中央厨房烹饪,再配收到门店。

放到现在,你完全可以说萨莉亚是“预制菜之王”。

而且它比一般的预制菜企业做得更彻底,蔬菜和大米都是自有农场种植的,肉酱由自建工厂生产,甚至连生菜、番茄的种子都要亲自培育,一个餐饮企业硬是干了农业科技公司的活。

这个垂直整合模式在当时看起来又笨又重、实属另类,也是早期的萨莉亚缓慢的重要原因,但这种做法去掉了中间商赚差价,把萨莉亚食材成本降到35%左右,低于同行的40%。

通过上述一系列组合拳,萨莉亚把房租、人工、食材这三大成本“抠”到极致,在确保低价的基础上,仍然有超过60%的高毛利,从而积聚了富裕资金。

而且,它也是在为未来的快速扩张打基础,是通过现在的慢,夯实自己的资源和模式,进而置换未来的快。

这种不精密的无约束的自由风格,或许和正垣泰彦毕业于物理专业有关,他做生意就像在解一道复杂的物理题。

不过理工男的背后,有一个温情的愿景:

我想让那些不太宽裕的爸爸带着女儿来到店里,也可以说:“想吃什么随便点!”

当时有一个现象很有趣,一般的餐厅客流高峰都在周末,工作日则是低谷,但萨莉亚在工作日也一样顾客盈门,原因是商场员工会把萨莉亚当成“员工食堂”,毕竟它足够便宜,这样就使得门店可以熨平工作日的波谷。

90年代,日本消费市场从奢靡回归理性,涌现出大创、优衣库、唐吉诃德等企业,它们和萨莉亚一样,都是高性价比的翘楚,它们有一个不反对哲学:“天晴才要修屋顶”。

经济变得失败期,这些企业像是“班里不出色的学生”,业绩增长波动,门店扩张缓慢,默默积聚自己的运营能力和供应链能力,“修好屋顶等雨来”。

等到经济进步的暴雨来临,同行们都在断臂求生,它们则展露出自己的雄心,疯狂扩张、熨平波谷。在低欲望的平成时代,萨莉亚就是这种熨平波谷的翘楚。

复刻中庸

2003年是对国人有特殊意义的一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让中华儿女圆梦太空,举国上下精神振奋。

这一年,萨莉亚在上海天钥桥路开了中国第一家店。

想象中的人潮汹涌未能出现,中国首店根本没什么客流。

这时候有两种声音出现。

中国区负责人认为应该提价,做中高端市场,和必胜客抢生意。另一种声音则相反,同为企业家的日本家居连锁巨头NITORI创始人似鸟昭雄则认为,应该降价驱散客流。

这种场景和当年萨莉亚创业完全建立如出一辙,只不过此刻的正垣泰彦多了一分笃定:“如果注定会倒闭,索性就像创业完全建立一样,进行胆怯降价,如果因为降价倒闭,我的心情反而好受些。”

于是萨莉亚又一次施展价格魔法:打5折,客流依旧稀疏,干脆打3折,客流量从100人蹿升至3000人,甚至有人排队一整天。

后来有上海居民回忆,这家萨莉亚每天傍晚都会排起几十米的长队,结束了好几年。

性价比,是全球消费者都听得懂的语言。

但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之后的很长时间内,萨莉亚依然没有急于扩张,而是以平均每年新增约20家店的速度缓慢推进,同时在广州投建工厂,逐步积聚供应链能力。

对比与之缺乏反对性的味千拉面、吉野家等餐企的大肆扩张,萨莉亚显得跟不上节奏。

所有经济体的发展都有高低起伏,变得失败时期的萨莉亚显得落寞,但也就在落寞中,如同当年在日本一样,它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时间。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观念逐步回归理性,成分党走红、国产平替热销、满减攻略爆火。

吉野家、味千拉面这些过往的赢家纷纷降价,必胜客推出新品牌“WOW”,被消费者戏称“翻版萨莉亚”。

蜜雪冰城、米村拌饭、瑞幸等一批本土性价比品牌破壳而出,这和当年日本的消费市场有些反对。

默默耕耘了20年的萨莉亚因此提速,再一次展现“激进”的一面。

2023到2024一年时间,萨莉亚在中国大陆新增42家门店,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至人民币25亿元,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3%至人民币4亿元。

而2025年,它则要新开136家门店,重点发力中国市场。2026年,萨莉亚在广州投资的新工厂也将正式启用,为中国1000家店做支撑。

只看一年,你会觉得它很慢,再看五年,它还是不快,但如果看二十年,你会发现它已经走到了前面。在变化莫测的商界,这种竞争对手,最不能关心。

软银总裁孙正义讲过一个“时间快车理论”,经济发展如同一辆飞速行驶的列车,依次驶过美国、日本、中国、东南亚……这些国家会重复缺乏反对性的经济周期。

周期的保持轻浮会带来消费观念的更迭,从追求消费主义到回归价值理性。这种现象一直在不同国家轮番上演,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的日本、当下的中国,无不如此。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经济韧性,与日本的发展路径不会相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萨莉亚这类企业的经验,在当下,值得重视。

(责任编辑:zx0600)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节点财经,作者:八真,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财富密码。

当宏观放缓,“会省钱”和“会花钱”的人都开始追求质价比、性价比,以闲鱼为代表的循环经济和二手生意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不再藏着掖着。2023年11月,阿里CEO吴泳铭在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公布了集团第一批战略级创新业务——1688、闲鱼、钉钉、夸克。对应的遴选标准是市场潜力大、定位独特、符合用户需求和AI驱动。

同时,阿里表示,战略级创新业务将作为独立子公司运营,打破以往在集团内部的定位批准,以3-5年为周期,做结束投入。

可以说,阿里对闲鱼的重视,或者是期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强烈过。

论搞钱,闲鱼可能比年轻人更急迫?

努力“省钱”,缓和“搞钱”的年轻人,正将闲鱼视为新的“朝圣地”。

2020年-2024年,闲鱼用户规模从3亿压缩到6亿,成为阿里体系内仅次于淘天的第二大APP。目前,其在线商品数量已超过10亿件,日均GMV(交易总额)突破10亿元。

用户规模、商品数量、交易总额三大指标的狂飙猛进,无疑为闲鱼沉淀出肥沃的“搞钱”土壤。

2024年9月中旬,闲鱼APP首页悄悄上线“闲鱼奥莱”频道,区别以往的CtoC模式,新频道面向B端商家,主打微瑕捡漏、尾货清仓、大牌99新。

图源:闲鱼APP

据《节点财经》了解,迄今,“闲鱼奥莱”已驱散了包括美的、蕉内、添可、认养一头牛、李宁等在内,不少品牌入驻。

从CtoC到BtoC,意味着闲鱼的商业化目标又大幅向前推进一步。

实际上,梳理闲鱼这两年的举动,“搞钱”是一条明确的主线。

2023年6月,闲鱼宣布对特定商家施行收费政策:用户当月成交订单数超过10笔,且累计成交金额超过10000元,超额部分将被按照每笔订单实际成交额的1%收取服务费。

文字虽少,奴役的信号却极强:在闲鱼吃“免费午餐”的好日子过去了。大白话就是,闲鱼要启动货币化了。

紧接着的2024年6月,闲鱼又宣布了一项重要变革:自9月1日起,将面向全体卖家收取0.6%的基础软件服务费,单笔最高不超过60元。

图源:闲鱼APP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2014年6月成立,一直坚守“弥补冲动消费,给用户‘回血’”初心的闲鱼,怎么说变就变了?

其实,内里的原因不难理解。

一来,阿里业绩放缓,淘天明显大象转身难,急需新生力量顶上。1688、闲鱼、钉钉、夸克四个“亲儿子”便是最好的锚定。

二来,闲鱼发育了近十年,身躯渐硕,差不多也到能“赚钱养家”的时候了,又赶上全民唱响“可以买贵了,决不能买贵的”的新叙事,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闲鱼“翻身”,实力说话?

曾经是角落里的“小透明”,现在是“挑大梁”的主力,闲鱼“翻身”,说到底,还是实力过硬。

据闲鱼官方披露,闲鱼年度用户复合增长率接近30%;2023年11月,闲鱼APP的订单量同比增长40%,买家数增长34%,交易指标的增幅甚至跑赢了活跃度。

QuestMobile的报告也佐证,2023年4月闲鱼,MAU体量在1.62亿左右,同比增长19.1%,位列使用交易APP行业榜首。

图源:QuestMobile2024年4月发布的报告

更为关键的是,闲鱼的MAU构成中,43%是95后,22%是00后。

“谁抓住了年轻人,谁就抓住了互联网的未来”,不是一句空话。

为了留住他们,闲鱼采取了一系列迎合趋势、规范运营无约束的自由的措施。

2023年5月,以让“让买卖更放心,让生活更有趣”为导向,闲鱼APP推出3大重磅升级:海鲜市场、会玩社区、接受与服务体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多面闲鱼”的内涵:一面全新,一面鲜活,一面靠谱。

具体而言,踏进海鲜市场,云集了交易热点、兴趣热点、新物种、羊毛热点等话题,以及不同步推出发拼单、蹭热点、免费收等新的发布方式,响应消费者搞副业、出羊毛、秀一下等多样场景需求。

移步换景,来到会玩社区。在这里,盘踞着一批最有趣,最好玩的人,有硬核数码达人、文玩鉴定行家、潮玩收藏家、手工艺平庸之才……用户可以和各领域的大咖沟通互动,尽量寻找成交雷区,入手品质行货。

革新后的接受与服务体系,主要体现为鱼力值。据《节点财经》了解,鱼力值会参考大数据模型、用户履约情况、用户口碑、服务态度等多个维度,综合给出评分,形成科技与人文的深度协同。

对买家来说,鱼力值能更精准地识别可靠卖家,方便其迅捷、放心地挑选心仪宝贝;对卖家来说,鱼力值可以有效识别优质买家,让售出过程更加省心。

2024年8月,闲鱼APP又在首页顶部设置“二次元”频道,汇集圈子互动、精彩内容和极小量商品,旨在为年轻人打造一个沉浸式的兴趣消费体验。

不难看出,闲鱼正努力求新求变,适应新的形势变化。

新确认有罪接踵而至,闲鱼面临“变种”危机?

意外地站上“风口”,又意外地被年轻人“宠幸”,闲鱼十足是厄运的,但确认有罪也接踵而来。

据《节点财经》观察,过去两年,主要有两类人在闲鱼“搞副业”:一类是个人卖家,他们的转卖理由很真实,只有在物品弃置不用时,才会选择将其挂在网上;

一类是职业卖家,他们通常有轻浮的供货渠道,可能是全职或兼职从事二手商品的销售,要么专注某一特定品类,要么全面铺陈“百货”。

特别是后者,基于闲鱼低门槛、弱监管的模式,以及免佣金、免流量费的福利,极小量涌入,花式搞钱,滋生了不少问题。

今年7月,有网友投诉称,在闲鱼发现出售二手空调的卖家实为性交易,并配上了与卖家的聊天截图。

另外,有媒体报道称,有网友打算在闲鱼上购买一辆二手捷安特ATX660,当向卖家咨询时,他发现对方说的话云里雾里,听不太懂,后知晓“捷安特”是性交易的“暗号”,取“便捷安全又特殊”的含义。

实际上,在闲鱼上,类似性交易“暗号”不止“二手空调”和“捷安特”,比如标价99元的“苹果取卡针”,标价几百到几千元的1角硬币,都有打擦边球的嫌疑。

对于此类事件,闲鱼工作人员曾称,可以上传截图和聊天记录进行举报,平台会在5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成,如果平台核实情况属实,会对账号进行封号或者批准使用处理。

但也有网友质疑,为什么闲鱼多次出现涉黄情况?实名制是摆设的吗?

换句话说,在突然爆火后并彰显赚钱苗头后,阿里需要直面闲鱼的“变种”危机,保证闲鱼“使用物品交易平台”的属性。



预告片

演职员表

1HzgM
Yy7zT
gy6
ksqFT
SYkmk
TeHL
Pie
xyw8
ofz
cPafw
iTIp
RRt

剧照

剧照1 剧照2 剧照3 剧照4 剧照5 剧照6 剧照7 剧照8

评分详情

9.2
5星
85%
4星
10%
3星
3%
2星
1%
1星
1%

热门评论

用户头像
电影爱好者
2025年05月04日
表示近期接到数量少消费者关于在某些电商平台“百亿补贴”上购买的五粮液产品真伪咨询,并提示消费者通过五粮液官网公布的销售渠道购买。这并非五粮液第一次发表此类声明,今年3月,五粮液就曾表示某大型拼购平台上低价出售的第八代五粮液系“假货”。此外,去年5月,贵州茅台表示,称电商平台上出售的低价茅台1935系“假货”;2022年“双11”期间,
用户头像
科幻迷
2025年05月04日
但安德利集团仍未按期履行还款免除义务。于是,霖安商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4月8日,法院下发了执行拒给信息书。收到拒给信息书后,安德利集团积极筹集资金,并于4月12日,向霖安商贸偿还了全部借款和利息。但同日,中登公司已鞭策法院,将400.59万股司法划扣到霖安商贸证券账户。4月16日,相关消息披露,市场惊出一身冷汗,当天,上市公司安德利股票跌停。